MP4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MP4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推进两个第二代任重道远_[新闻new]

发布时间:2021-09-14 10:02:00 阅读: 来源:MP4厂家

推进两个“第二代”任重道远

两个“第二代”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而是水泥和玻璃两大行业由传统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的跨越,或者更是一种业态的转变。而要孕育出这种变革,则需要一种集全行业之力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

6月27日,随着“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研发领导小组扩大会议的召开,两套经过数度修改的研发实施方案随即公布。这两份沉甸甸的《方案》汇集了过去一年的时间里,行业相关领导、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对两个“第二代”的深度解读。至此,也标志着两个“第二代”工作已由方案初步设计阶段向具体实施阶段转变。

仔细研读《方案》,无论从定义,还是未来主要的研发任务,都可以看出,两个“第二代”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而是水泥和玻璃两大行业由传统产业向节能环保产业的跨越,或者更是一种业态的转变。

而要孕育出这种变革,则需要一种集全行业之力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正因为“第二代”的复杂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未来这条研发推广之路将任重而道远。

回顾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历史,技术的变革曾数次发生,其中最具代表之一的,便是水泥工业从立窑到新型干法窑的转变。这一过程历经了10余年,并伴随着各种产业政策、技术手段的支撑。它或许会给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与推广以启迪。

十年磨剑 新型干法终成主流

上世纪末,立窑仍占据主导地位,水泥产业存在规模小、能耗高、环保差等一系列问题,而世界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占比仅为15%。

其实早在“七五”期间,业内对发展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水泥作为水泥工业的发展方向就已达成共识。可以说,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始终处于技术开发阶段。

1983年原国家建材局制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技术政策。从此,水泥科技、设计、装备、地质、建设和生产等单位都转向新型干法水泥的研发、制造、提升。

但在“八五”、“九五”期间,新型干法水泥推广进展缓慢,主要是由于当时新型干法水泥的投资成本很高,利用外资建设的生产线吨投资在1500元以上,国内建设的生产线吨投资也超过1100元。

为解决投资瓶颈问题,当时的国家建材局提出以可靠、较先进的实用技术,最大程度地使用国产设备,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来推动水泥工业的发展。

由时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的乔龙德挂帅,集中了全行业的技术力量和重点设计院所的智慧,进行“低投资、国产化”的攻关。

通过对外国成套设备和外国专利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进行不断开发和自主创新,这种符合中国特色的优势集成结果,使得后来建设的各规模等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国产化率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极大地推进了水泥技术装备的技术创新,而且使水泥的吨投资费用下降到原来的1/3以下,为新型干法水泥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此外,进入“十五”、“十一五”后,我国各种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的支持,也为淘汰立窑、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提供了优越的基础。

继浙江制订了“2005年底前将立窑淘汰50%,2007年底全部淘汰”的计划出台后,各省也提出了相同的淘汰立窑时间表,全国很多地区相继也开展了关闭立窑生产线的行动。

仅2006年,就有三个国家调控政策明确了“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0%以上”的目标。2008年12月中旬,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以立窑法工艺生产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一律不得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取消立窑水泥的增值税优惠,在新的《通用硅酸盐水泥》标准中,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取消了32.5和32.5R两个强度等级,加大了落后产能企业的经营压力,使得行业利润进一步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集中。

2009年和2010年,7个产业政策的持续发力掀起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兴建高潮。

显而易见,水泥新标的实施自下而上地推动了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这与发改委自上而下的淘汰落后政策互为补充,最终合力加快了落后产能的加速淘汰。

经过水泥产业的“黄金十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便逐年上升。2003年新型干法水泥所占比重为21.9%,2005年为45.1%,2007年为53%,2010年至今,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经达到80%以上。

经过了跨世纪的变化,我国新型干法水泥得到了技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机制的调节与全方位支持,最终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水泥产业在实现生产“大规模、高运转、低成本”的同时,也完成了产业自身的革命,彻底改变了我国水泥工艺技术和装备落后的局面,并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破茧成蝶 “第二代”任务艰巨

曾有业内专家称,我国水泥产业近年来共经历了三次过剩。第一次产能过剩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是立窑过剩,借助先进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的推广,行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化危为机、转型升级。第二次产能过剩出现在“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地区区域性产能过剩,依靠大企业的兼并重组,部分落后产能被关停,产业集中度得以提高,经济秩序逐渐恢复。

两次产能过剩,两次转危为安,面对如今第三次产能过剩,两个“第二代”的提出恰逢其时。

从立窑到新型干法窑的成功转型,我国水泥工业历经了10多年,这条路的漫长和崎岖也许是致力于新型干法技术推广的同仁们始料不及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奋发图强,走过的每一步也都更为扎实可靠。

毋庸置疑,这场10多年的技术变革始终在循序渐进地研发、实践,最终成功推广,而对于朝“第二代”这般更为复杂的业态转型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去年10月和11月,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研发与创新讨论稿相继出炉,此后中国建材联合会协调组织,并征集关于两个“第二代”的定义和具体研发实施方案。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副会长徐永模、陈国庆分别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进行广泛调研。

此外,很多专家、学者的反馈建议也被吸纳进来。乔龙德亲自邀请行业专家、学者来商讨两个“第二代”的相关事宜,包括国务院参事蒋明麟、天津院的俞为民、秦皇岛院的刘成雄等。不能面谈的,则是通过电话、邮件方式进行探讨。

通过10个月的努力,决定着两个“第二代”研发方向和目标的定义以及两套研发实施方案最终形成。

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在已有的悬浮预热和预分解工艺基础上,攻克与突破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的途径和技术瓶颈,提高协同处置废弃物、垃圾替代燃料的效能和利用率等技术项目,力争将水泥产业向生态环保型产业转变。

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研发与创新,也是在中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玻璃熔窑结构和优化锡槽本体结构,提高熔窑能效和制造技术等多种技术提升与改造,实现稳定持久性生产高品质原片玻璃以及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五大技术突破,也正是全行业向“节能玻璃时代”迈进的必然途径。

从两个“第二代”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行业正逐渐变身为生态环保行业的一分子,这也是每位建材人如今最伟大也最期盼的“中国建材梦”。

可以说,通过近一年时间的思想准备、调研论证、协调组织,在《方案》公布后,业内人士积极支持两个“第二代”的研发,但在一片赞同声背后,有些企业认为“第二代”的研发和推广进程还太缓慢,也有些企业由于现实产能过剩的困境而缺乏向“第二代”挑战的勇气。但同样可以看出,他们都急切盼望“第二代”的推广能早日实现。

当然,任何一件事物都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我们根据一件事物科学本质的发展规律,去推动这件事物的健康发展,便是践行科学发展观。

从立窑到新型干法窑的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落后生产力总有一天会被先进生产力所代替这一历史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挡这一历史潮流,而实现的过程则是漫长而又艰辛。

对两个“第二代”的研发和推广来说,也同样遵循着事物的科学发展规律。如同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先经历逐步推进,到技术逐渐成熟,再到全国普及的过程,两个“第二代”的推进也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我们无须困惑于两个“第二代”的研发方案是否过于苛刻、短期难以攻克,无须纠结于相关政策何时出台,无须盲目焦急地等待别人先拿出成果,而当前首先要做的则是从自身做起。正如乔龙德会长所说:“边启动、边完善,边分工、边择优实施,边建立机制、边争取政策。”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企业不能再坐以待毙,应鼓起勇气和决心,联合科研机构和院所不断地探索、推翻、再研发;行业应建立灵活机动的发展机制;国家也要尽快出台相关的产业政策支持“第二代”。

总之,在“第二代”的推进过程中,现有技术与两个“第二代”并存的局面或许会持续较长时间。而在逾越了全行业的技术鸿沟后,一个崭新的、能够超越引领国际的节能环保型业态将呈现在世界建材工业面前。

郑州到乌鲁木齐大巴

北京消防工程

20千瓦静音发电机

上海展台设计